来源:四川教育新闻 编辑:阳光起跑线 黄梦
四川教育新闻成都9月23日讯(张红 魏楚寒)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……”这首流传千年的节气歌,近日在温江区和盛中学的校园里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。本学期,该校七年级2班和3班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感知二十四节气”国际理解教育课程,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课堂,让知识在亲身体验中生根发芽。
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,更是蕴含自然规律、农事活动与民俗文化的瑰宝。为打破学科壁垒,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综合实践能力,课程设计以节气为时间轴,每个节气到来之际,便是同学们开展探究学习之时。

在课程中,7.2班和7.3班的同学们跟随着节气的脚步,展开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。同学们的学习并未停留在节气名称本身,而是深入到了更为精妙的“七十二物候”体系。老师们讲解道,古人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,每候五天,以一特定自然现象或生物活动来标注,形成了对气候变迁极为细腻的观察记录。
同学们惊奇地发现,“惊蛰”节气的“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鸣,三候鹰化为鸠”,精准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步骤:桃花绽放、黄鹂鸣叫、鸟类活动增多。而“芒种”的“一候螳螂生,二候鵙始鸣,三候反舌无声”,则预示着仲夏时节的生命更迭。这种基于物候的区分方法,让节气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听、可看、可感的鲜活画面,体现了古人“道法自然”的生存智慧。

7.3班的同学兴奋地表示:“以前觉得二十四节气只是日历上的名词,现在完全不同了!我会主动观察今天是不是‘处暑’,天气是不是真的开始变凉了。这门课让我觉得学习特别有趣,和生活紧紧连在了一起。”
随着“大寒”节气的过去,新一轮的节气循环即将开始。对于和盛中学7.2班和7.3班的同学们来说,这场跨越四季的成长之旅仍在继续。他们不仅在节气变换中学习了知识,更在亲身体验中,将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心田,静待花开。

当东方的先民俯察大地,记录草木虫鱼的讯息时,西方的观察者则仰观天象,将黄道带上的群星划分为十二星座。下节课,课程将进入激动人心的中西文化对比环节。敬请期待!